Saturday, June 30, 2012

全球化下的新加坡经济模式与其GDP指数对民众的实质意义

新加坡在东南亚一带已是全球的发达经济体,近日GDP 总值更超越人口较多的香港,与4到5倍人口的邻近国家马来西亚肩并肩,这本是值得高兴的讯息。但。。。。

然而身为城邦(人口及土地面积)国家规模的新加坡的崛起模式说实在话是一种“被崛起”模式,不是一种通过自身积累,内生增长发展的模式,以及从上而下的官方策略一直都不是“促进内需求”的方针和取向。

它是在全球化发展下,全球产业大转移、大搬迁以促进利最大化的结果。资本已超越国界,把全球作为一体——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新加坡在好几次“经济重组”以适应新兴/高增值产业的进来,无法阻止旧产业/低增值产业的离去,累积下来的是难以根除的“结构性失业”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及在这片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拆,建,迁,挖,填”,每五年景观一小变,每十年一大变,几乎特定新兴产业,尤其是未来潜在性增长的“工业园区”(聚落)随处可见。

在地民间企业在这稍为不太公平(跨国企业落户新加坡通常都获得平时以外的“便利”“优惠”:奖励“)的竞争环境中,可说是从建国以来,除了昙花一现的个别企业如“创新科技”的表现以外,可说乏善可陈,多少与政府对待民间企业的态度有些关系——不希望有香港李嘉诚之流或庞大的非政治性却有巨大影响力的产生。

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的评判标准已不适宜了,尤其是新加坡这么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现在国家边界已开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是虚线(dotted line),实线(solid line)已不存在。福布斯 (Forbes) 去年发布的最前的全球2000企业的总雇佣人数有8000余万,其营收和获利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个别国家的GDP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状况,但新加坡的GDP反映的却不是一国的经济实力,它反映的是一种合力,即新加坡企业(政联和民间)加上在新加坡投资的跨国公司共同创造的GDP总量。

真正“自身”的GDP总量应去掉跨国公司所创造的GDP总量,如此一来新加坡的经济实力其实是不值得夸耀的,况且除了政联公司,能在国际舞台摆得上台面的民间企业其实少之又少。这可与立志成为世界7大强国之一的韩国大大不同——“韩流”,三星 (Samsung),现代 (Hyundai)企业等等。

在取悦与吸引外资特别是在个别行业是世界顶级的企业的同时,也“有意识的”不积极扶植本地民间企业的成长,以防其“坐大”形成压力集团来左右新加坡政治的动向。

故而新加坡这“发达国家”的崛起绝大部份是外在因素导致的,而不是内生发展的结果。在长期存心“愚民”及“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 Assymetry) 的国内特殊环境中,新加坡的民众素质和竞争心态即使在网络时代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呈现些微的不成熟,具有得过且过及不主动思考的特征,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别于一般新加坡民众的“惯性生活态度”,对于要立足“知识经济舞台”的新加坡是极为不利的。

另一方面,新加坡是被剥削了,一是劳动力被剥削——一部份的劳动人口工资超低的事实已经浮上台面;二是总人口近五年来的暴涨使到基础设施与公共交通系统面临严峻的考验——民众受到私人空间的压缩与心态不再能“斯文淡定”“气定神闲”;三是GDP的增长不是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部份是靠“剥削外劳”的政策。

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新加坡一直处于被动,能打出的“好牌”的机会越来越少。离开国外资本、一旦世界产业从新加坡大转移和大搬迁到别处,就很容易被逼到悬崖边。

GDP指数的增长自然有其正面意义,但对民众尤其是低收入民众而言,无论是14.5%或是4.5%,可说是“无感”的,因为其工资的增长如果抵消了通膨,甚至有些是“负增长”。

是故全球化下的现今新加坡经济模式在内外环境不同于以往的情况之下是否还能坚持下去吗?又或者已到了无从变动的生命周期的末期阶段呢?

market2garden blogspot 2012.06.30

PS: 这大概是本人在此网站的第1篇新加坡经济博文。

No comments:

Happy Blogging !!!